1)第525章 国内动静_季汉大司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525章国内动静

  初秋时节,雨季已过,温度骤然已降。

  忙碌一早上的诸葛亮,抚扇而走至堂门,抬头望天际,放空下眼睛,唯见长空寥廓,风轻云淡。

  北伐期间,刘备虽是率军离朝,但幸有诸葛亮在,朝廷依旧保持运转。各州郡政务从千里之外,通过水道转运,送抵武汉尚书台,由诸葛亮亲自批复。

  当然刘备在与不在,其实没那么大区别。丞相制下,丞相典领百官,辅佐皇帝治理国政。尤其是在尚书台出来之前,丞相就是政治一把手。

  今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,几乎可以说是常务副皇帝。如诸葛亮想安插党羽,估摸能把刘备瞒得死死。所幸诸葛亮无此念,提拔人才的权利,诸葛亮几乎不插手,而是上报于刘备。

  且诸葛亮充分发挥好尚书台这个机构,听取良言,与法正、刘巴、霍峻等尚书台官吏,共治南汉。

  杨仪绕过廊庭,行至诸葛亮跟前,禀告道:“禀丞相,董公棺椁已在夏口下葬,钱粮已尽数下赐。”

  尤其是数次北伐无果,连续损兵折将,已让蜀中士人多有怨念。他们入伙晚,朝廷中缺少他们的位置,所任者不是荆楚人,则就是吴越人。

  “等会将此消息告知张公及淮泗诸君,让众人与国同喜。”诸葛亮叮嘱道。

  诸葛亮摇头而笑,眼眸中不禁露出追忆之色。

  当然重要的是,吴越士人本身就是南汉的获利者之一,其中大批士人为刘备效力。有付出才有回报,他们尚能接受。

  关羽治南郡时,杨仪从曹魏那边投靠过来,关羽则是将杨仪举荐与刘备。

  “大汉疆域千里,朝中能士众多,岂无后继之人,还请丞相宽慰!”杨仪说道。

  批复政令间,马谡趋步而来,奉上信件,说道:“禀丞相,江淮来信,霍督兵破下邳城,不日或将回师。”

  因朝廷俸禄微薄之故,黄忠、董和二人去世,几乎是家无余财,诸葛亮不忍心见之,从府库中取钱粮赏赐与二者。

  至于巴蜀内部,只能缓缓为之。蜀人入伙晚,他们不比巴人善战,相较吴楚士人而言,也无明显优势。今之形势下,被压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。

  马场、城池、移民、粮草、耕牛、甲兵等一系列军政相关项目,无法凭空而建设起来,几乎都是要从吴楚这边出人出钱负担。由于江淮毗邻吴越,负担江淮支出的重担,则就是落到吴越人头上。

  “哈哈!”

  诸葛亮浏览着霍峻送来经营东海郡的书信,说道:“威公,今霍督欲复建海西、朐城,且在郁洲岛上建设营垒,屯兵蓄民,所需物资钱粮众多,则由君盘算规划支出。”

  诸葛亮抚扇淡笑,说道:“君子当宁静而豁达,刘君少有之君子,威公当宽心理事,勿要因此而恼。”

  诸葛亮似乎想起什么,问道:“尚书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y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