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零九章 翰林院_明末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郭之奇挂一个御史衔。也是如此。

  明代中枢官员出外巡查,一般都挂一个御史,不管是巡抚,还是督师,都有御史挂衔。虽然福建犹如敌国,但是毕竟而今挂着大夏的旗帜,郑成功头上的依旧是大夏闽王。

  不能以出使他国的待遇,而挂一个御史的官衔,也算可进可退。

  张质说道:“陛下不来找臣,明日臣也要上奏,请设翰林院。以诸位先生为翰林院士。”

  张轩说道:“翰林院?”

  说实话,张轩对翰林院并没有什么好感。

  大明的制度之中,翰林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翰林学士号称储相。甚至进士科名在前,才能加入翰林院,而只有翰林学士才能入内阁。

  这实在是一考定终身。

  只要在科举的时候,你差人几个名次,很可能这一辈子,前面几个人能在内阁秉政,成为朝廷最顶尖的人物,而你只能在地方上打转,最多能升到巡抚,三边总督这样的方面大员。

  当然了,潜规则,仅仅是潜规则。

  也就说,如果有能力的话,这些限制还可以打破的,但被称作潜规则,也就是绝大多数人,都不可能打破的。

  可以说,只有内阁的阁臣,大多是一甲二甲出身,三甲几乎不可能。

  而大明正是这些学习好,考试强的人手中落到这等地步。张轩对这种用人机制,十万个不认可。

  不过,他转念一想,这仅仅是明朝体制,落到他手中,又不是不能改的。归根结底,翰林院乃是一个幕僚机关,秘书机关。张轩的确觉得,自己身边差人才,这翰林院的设置到也合适。

  只是张轩细细推敲之下,未免有另外一个意思。

  那就是朝廷之中的官职现在差不多都满了。虽然是急就章搭起一个架子而已,但也不能朝令夕改啊,刚刚让人上任,现在有更好的人选了,就将人扔到一边,这太不厚道了,也有损朝廷权威。

  体制越发健全,就越发不能越格提拔了。

  如果在曹营时期,这些人任何一个人加入,都能成为文官之首,但是而今只能让他们按部就班的加入,先以翰林院的闲职,将来再慢慢安排不迟。

  张轩说道:“好吧,就令文安之为翰林院掌院学士。其他诸位先生都列入翰林院。”

  “遵旨。”张质说道。

  他回去之后,让人起草诏书,明日一早,送到张轩这个用印,就是大夏朝廷的正式诏令了。

  张质忽然想到了什么,说道:“大战在即,陛下再称监国,已经有些不合时宜,臣以为陛下应人心,振士气,当正皇帝位。”

  张轩对皇帝并没有太大感觉。只要大权在手,皇帝,监国,等等,本没有什么区别。不过而今郑氏大败,之前的约定已经不破而破。而且他不在意这一点,下面的人未必不在意。

  为皇帝陛下而战,与为监国而战,是两种不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y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