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六章 事缓则圆_明末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枢密院大臣落座。

  张轩闭上眼睛,捏着鼻梁。用力的在黑暗的视界之中,按出各种各样斑斓的色块。心中很是失望。

  他之所以失望,是因为他失策了。

  内阁以张质为首的文臣,与枢密院以袁时中为首的武将,他们争论的焦点,都在要不要大举北伐,以及朝廷的钱粮是否足够支撑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,就是多尔衮之死,定然会给清廷带来混乱。

  唯一区别的是混乱的大小而已。

  这是北伐可乘之机。

 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,多尔衮之死,这样大事,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。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,北京城中的权力结构,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唯一的变化,大抵是阿济格换了多尔衮而已。

  也就是说,张轩之前所想的种种策略,都落空了。

  张轩如何能不失望。

  他睁开眼睛,叹息一声,说道:“事到如今,清廷处置无懈可击,北伐的时机不到,诸位这几天都累了,好生回去休息几日,这三日不上朝,就当是我对多尔衮的尊重吧。”

  “陛下。”文安之猛地起身,说道:“北京之事,决计没有结束,而仅仅是一个开始。”

  张轩微微有些奇怪,因为文臣一边,几乎众口一词,想要劝说张轩暂缓北伐,而今北方的局势,是有利于他们,张轩看得清清楚楚,当北京的消息传来,张质与姚启圣可以长出一口气啊。

  只是文安之这又要说些什么?

  张轩说道:“文先生,觉得北京还有变数。”

  文安之说道:“陛下,阿济格此人比多尔衮如何?”

  张轩说道:“不如。”

  文安之说道:“多尔衮摄政之时,清帝不过九岁孩童,而今清帝已经是少年了。又有清廷太后,郑王,礼王,等宗室王宫护持,外有北方将门为姻亲,大势比之当初好了不知道多少,而阿济格此人何止不如多尔衮,是远远不如。为人粗暴,以不识书为能。如此满清的汉臣,定然从之归清帝。如此不过数年,阿济格必然失势。”

  “而阿济格岂是那种束手就擒之辈。”

  “清廷必乱。”

  张轩听了,有些失望,说道:“这我知道。只是我军又不能时时刻刻等着北伐吧。”

  文安之说道:“臣之意,非为北伐,而是使清廷内乱,不管怎么说,彼内乱,就是我朝之喜。”

  张轩说道:“文先生的意思是?”

  文安之说道:“以臣之见,清廷之所以如此平稳,就是因为我朝大军在侧,让他们不敢有乱。而今我朝大军不在的话。他们才敢起别的心思。”

  袁时中冷笑一声,说道:“如何才能我朝大军不在?难不成让全军撤退吗?拱手相让?”

  “不。”文安之说道:“与清军议和。”

  议和这两个字一出来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
  自从张轩上一次以强烈的态度抵制议和之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y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