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_明末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与北京不远的保定,天津也民乱纷纷。

  这样的情况,也动摇了满清上层很多人统治中国的信心。

  其实在这个时候,多尔衮也发过一次剃发令。但是剃发令一下,北方一副风雨飘摇之态,多尔衮不得不捏着鼻子将剃发令收回来,发了一封诏书,大意是,北京刚刚安定,剃发以别顺逆,但是现在大家投诚之心甚坚,就不用这样做了。

  当然了,多尔衮也就这一件事情记在心上了。

  面对北方风雨飘摇的局面,多尔衮做了两手准备。一手准备是安抚各地明军降将,几乎允许这些将领在地方割据,不触动他们的利益。最明显的就是大同姜镶了。

  他是明朝大同总兵,后来投降李自成,仍然在大同立足,后来又投降满清,又在大同立足。

  几乎上就是割据了。

  因为多尔衮深刻的意思到了,想平定天下,区区二十多万的八旗子弟,是远远不够的。拉拢各地有实力的军头,也成了必然之举,从这一点看,罗汝才与多尔衮,到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。

  所以,要借助降军的力量。

  另一方面,他又知道,这样优柔下去,也是决计不行的。于是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,也竭尽全力,那就是重建文官体系。用文官体系来消除各地的军阀。确定满清的中央政权。

  这倒是一手好棋。

  多尔衮多次发诏书,将清廷的官员原职留任,很多南方的官员都逃走了,但是很多北方官军都留了下来。当然也有很多南方人留了下来,比如上海人李雯。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其父李逢甲殉明,死于李自成之手,多尔衮延请他成为身边的幕僚,此刻正是得用之时,多尔衮一切文书,都是经李雯的手。

  也正是李雯给多尔衮献计,拉拢各地士绅,用以平地各地叛乱。

  多尔衮下令各地举荐人才。

  于是乎,很多有名的降臣,纷纷举荐各地人才。不过南方都不在清廷的统治之下,所以举荐过来的人大多是北方人,具体的说是,

  山东,山西,北直隶的人居多。

  最多的其实是山东人。

  后世刘墉能坐上如此高位,都是这一拨举荐的遗泽。这些人纷纷归顺,确定了满清与北方士绅的联合,巩固了满清的统治。也同样确立满清前期,山东人在朝廷上的强势。

  当然,这些事情仅仅是多尔衮所做的一部分工作。

  另一部分就是八旗内部的。

  多尔衮在黄台吉死后的局面之中,取得了优势,掌握了清廷政权。但是并不意味着清廷内部,或者说八旗内部,就没有反对者了,恰恰相反,反对者还不少。

  不过,多尔衮在关内取得的堪称伟大的胜利,确定了多尔衮的话语权。

  崇祯十七年八月,也就是顺治元年八月,顺治小皇帝,从辽东进入北京,在北京再次登基。宣布定都北京城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y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