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一百七十三节 真正目的_我要做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是某一个人的一言堂。

  哪怕是皇帝,强势的君王,想搞一言堂,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。

  《尚书》有云:****受洪惟作威。

  孟子更是开明宗义,直指****等于民贼这个真理!

  虽然,中国虽然历代都是大一统,但从来都不是皇帝个人的一言堂。

  君权、相权、臣权以及地方山头,相互牵制。

  所谓垂拱而治圣天子,在某种意义上,其实你可以理解为皇帝只要做好仲裁者的工作,就足以成为圣王。

  不过呢,在中国这样的复杂环境中。

 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定的,不变的。

  皇权可能衰弱,相权也可以被架空,至于臣权,也可以被无视,地方山头,很多时候更是被以上三者,拿来当鞋垫。

  需要的时候,就拿起来用用,不需要的时候就丢到一边。

  但无论如何,哪怕是秦始皇,也需要在表面上做出虚心纳谏,礼贤下士的模样。

  哪怕是王莽,篡汉之前,也要对外界展示自己绝对忠于汉室天下的决心。

  所以,御史中丞封驳诏书,其实是完全合法合理的。

  因为这是皇权给与他的职责,也是制度给与他的权力御史中丞,御史大夫亚长也,贰大夫,以领其属,掌诸御史,佐天子,专掌纠核。

  依照制度,所有的皇帝命令,涉及到国政部分的,需要先下中丞,中丞白大夫(御史大夫),大夫白丞相。

  在这个过程之中,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人觉得这个命令不符合社会公序良俗,有违祖宗制度,可以随时将之打回去,名义上自然是尚书郎或者拟诏的官员出现了错误。

  譬如引用错了典籍啊,写错了一个字,甚至墨迹多了一点或者少了一点。

  总之,打的旗号是因为尚书郎等官员的错误,为了防止陛下蒙羞,所以臣万死请再议之。

  绝对没有质疑陛下的意思。

  但事实上,谁都知道,这是怎么回事。

  而这也是尚书郎最担心的事情。

  因为他们很可能在这场君权和臣权的角力之中,被碾成渣渣。

  想当年,北平文侯与太宗皇帝在黄龙改元的问题上,闹了大半年,相权和君权激烈冲突。

  虽然最后,君权开挂,强行获胜。

  但……

  十三位负责拟诏的尚书、令吏和侍中被下狱论罪。

  原因是他们居然在诏书上写错了字或者引用错了典故,简直就是大不敬!

  所以,当诏书被御史中丞打回来后,整个兰台都神经紧张。

  君权与臣权的激烈冲突,似乎难以避免。

  就在众人忐忑不安的时候。

  刘彻却正在宣室殿之中,迎接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。

  在汉室,儒家的祖师爷是孔子。

  哪怕是最离经叛道的荀子学派,也是尊孔的。

  而黄老学派的祖师爷,人所共知,一曰黄帝,二曰老子李耳。

  老子李耳,在后世又成为了三清的化身,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zy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